朋友们去药店买感冒颗粒,人们问它是冷还是热。我怎么知道区别呢?是清鼻还是流鼻涕,前者是风寒,后者是风热。
这是定性的,然后是定量的,首先是知道该服用什么药,然后是药量。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步骤,但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会被逆转。如果有人咨询了心理问题,说了很多症状,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?当然,这是建议治疗前诊断的本质。
这是先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,然后再考虑该做什么,即概念、思维和技术,在这里,放下概念的人文层面,区分思维和技术的重要性。
思维和技术的区别,即智力和劳动的区别,也就是一般人常提到的智力和劳动的区别,智力是用来判断事物的本质的思维,劳动是用来进行技术实现的,决不能颠倒。
不然的话,捡起芝麻丢了西瓜,得不偿失,关键是很难提高思考和决策的水平,生活总是在迷茫中,仿佛短视的眼睛看不见远处的路。
有能力快速判断事物的本质,了解事物的本质,有冷静冷静的态度,控制事物的方向。所谓泰山崩塌在前面的颜色相同,麋鹿在左眼都不是瞬间,达到领导的视野。
总之,只要有控制,就有固定的力量。例如,孙悟空不能从佛手跳出来,仅仅是因为云雀对着屁股的地方,就能看得清楚。
在心理咨询中,最重要的是判断自然,判断心理状态是否正常。如果是心理不正常的来访者,其目的是送走,让其他人到专业机构就医。
如果有来访者说有听觉错觉,同事走过来觉得自己受了责骂,看到同事们聚在一起,坚信他们说的是自己的坏话,那么赶紧去精神科检查。
在工作中也是如此,首先判断重大事件的性质。你想要要求一份报告的原因是,如果它超出了你的职责或能力范围,然后在报告后处理它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,而是一个你是否能承担责任的问题。
大事讲原则,小事讲风格。区分开原则和大事才是关键,不要把大事当作小事处理,把原则当成风格笑谈,否则不出事才怪。
最想引申展开的,还是生活事情处理,也就是不急于做什么而是先判断动机。
不要相信一个人的话语,语言具有含蓄和隐蔽性,重要的是听出言外之意。
一个是看到动机,留意言外之意。
比如听来这个故事,保姆休息一天后回来,老人看到保姆手指破了,就关心问咋了,回答切菜不小心碰着了,又过一周后,保姆终于说了实话,是夫妻吵架被咬破的。
语言是外在表达,经过遮掩修饰,已遮住了不愿意说的事情本质,因此说不要相信自己眼睛和耳朵,要留意些。
平时多留意言行背后动机,更多是做好心理预备,预防找事。一旦猜测到对方在故意找茬,也就有了不同应对方法,不会再自我检讨或者惊慌失措。前段时候社会新闻故事,因内衣买小拒不发嫁致使婚礼变新年联欢事情,就可以这样思考。
再一个是猜测动机,看到实际需要。
人际互动白金法则就是这个意思,要满足对方需要。而满足需要的前提是你能看得见,这里的看就是猜测实际需要,这才是有效沟通和共情能力体现。
有朋友说起来家庭矛盾,不外乎就是鸡毛蒜皮小事情,比如请人来家里吃饭,却不征求自己意见,次数多了依然故我,就深感不被尊重。这就不是能力缺乏问题,而是知道需要还不满足,久而久之当然会让人难受,不得不深思更合适做法。